第八期心理电影赏析沙龙——预防艾滋病主题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2021年11月15日午,心理中心团辅室里举行了预防艾滋病主题的心理电影赏析沙龙——《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心协朋辈项目部的孟梦同学主持了本次活动,三个系部的四十来位同学也愉快积极地参与了本次心理电影的赏析沙龙。
活动一开始,孟梦同学就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至今未有能够治疗痊愈的药物。每年的12月1号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各地各部门会在醒目位置悬挂防艾宣传标识“红丝带”,各项防艾宣传活动也会以各种形式展开。“红丝带”传递着“预防艾滋、珍爱生命”的共同理念,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发展出“预防艾滋、珍爱生命”的意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根据罗恩·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一部剧情片,于2013年11月1日在美国上映,曾获1986届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的主人公罗恩·伍德鲁夫在达拉斯(1986)被确诊为艾滋病晚期,并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他所服用的药剂AZT是当时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唯一合法批准上市的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但这药物让他病情恶化得更快。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开始研究各类未受当局批准的抗艾滋病药物和替代疗法,甚至非法走私世界各地的各种抗艾滋病病药物,不少病人都寄希望于罗恩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医生艾芙·塞克斯和变性异装癖病友雷恩的帮助下,罗恩就这样不经意间成立了一个叫“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组织,为俱乐部会员提供更多替代AZT的药物和疗法。这引起了FDA和制药商对罗恩的关注,并对其多方阻挠。罗恩最终于1992年9月12日去世,从他被确诊只剩30天生命直至去世时他一共存活了7年时间,在这2557天中,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与病魔、与FDA及制药商进行着异常艰苦的抗争。
在沙龙讨论中,许多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同学A说:“我看到主人公身患艾滋依旧努力地活着,那么作为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呢?!”同学B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这些观点获得了全体参与者的肯定和认同,整个讨论过程热烈而深刻,团辅室里似乎有种特别的温情流淌在人们心里。
艾滋病貌似遥远,实则离我们并不远。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珍贵。在健康的日子里,我们更加要珍惜健康,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勇敢追梦。
最后,沙龙在孟梦同学的灵魂拷问中进入尾声——“假如你被告知生命还剩30天,你会如何自处?”你会选择照常生活吗?你会选择陪伴父母吗?你会选择追梦吗?……当生命都到死亡面前,你还能坦然面对、安然自处吗?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被称为美国版的《我不是药神》,但与《我不是药神》不同的是,罗恩本人也是病人,一生都在与病痛作斗争,但他选择了在不断克服困难自救的同时,也去帮助别人。
在这一期心理电影赏析沙龙中,同学们不仅拓展了对预防艾滋的一些常识,也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人本待人的重要,自助与互助的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毕淑敏曾说过:“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罗恩用他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大爱,照亮了许多人的思索,也温暖了艾滋病人的心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