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教授来校讲学
4月26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来我校作了“唐诗入门谈”讲座。讲座由校图书馆张卫平馆长主持。部分教师和全体学前一系16级、13级学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莫教授自比作导游,带领我校师生游览了气象万千的唐诗“百花园”。教授从唐诗句式和音律切入,说明了唐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杰出贡献。例如:《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句,便是古人作诗时讲求的平仄之道,通过古汉语四种不同声调的交叉、结合,创造出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莫教授向在场师生推荐了清代孙洙编纂的《唐诗三百首》,但由于印数、版本众多,良莠不齐,在阅读前还应选择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在谈论当代读者阅读唐诗的意义时,莫教授认为有三点意义:一是唐诗具有跨越时代的情感力量,与当代人的许多情感、思考也能产生共鸣。教授举了自己思乡学生的例子,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此情的最佳写照。其二,唐诗展现了祖先们的生活形态与细节,复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心灵安慰,韩愈“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的惋惜之情以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恋恋不舍的友谊都是古人重视精神生活的体现,值得追求物质生活的当代人深思。其三,品读唐诗是熏陶式的教育,在审美中达到人文素养和人格修为的提升。以杜甫为例,古人尊杜甫为“诗圣”,便是其人品、诗品俱佳。他作品的核心是忧国忧民,体现了儒家思想“仁”的精神,是最值得宝贵的正能量。文天祥在被囚的岁月里始终读杜诗,还在狱中写就了二百首“集杜诗”,可见杜甫的诗歌是文天祥的精神来源,让他感受到了古人的心跳,以致最后能够从容就义,民族气节得以保存。
最后,莫教授寄语在场师生多读唐诗,直面古人,接受诗歌的人格熏陶和感染,享受品读的过程,衷心喜欢上唐诗。莫教授还为部分热爱唐诗的师生签名留念。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通过莫教授的演讲,让在场师生对重新认识阅读唐诗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品读唐诗有了深入的体会。讲座时,莫教授的谦谦风范也令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我校师生通过阅读节的契机,能更好地领略唐诗的绮丽风采!
文:朱君谊
图:李愔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