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淬火成砖,砺行致远——金声砖韵里的思政课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08 15:22:34 浏览次数: 【字体:

淬火成砖,砺行致远——金声砖韵里的思政课

2024年12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怡菲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开展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与主题研讨,与学生们共同在千年窑火中感悟工匠精神,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9f543a89-7ede-4d75-8c59-b1e73c41a4ae

御窑金砖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场馆,完整呈现了明清两代“天下第一砖”的烧制技艺与历史脉络。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开物”“成器”“致用”三大主题展厅,通过实物展陈、文献史料与多媒体影像,系统了解了金砖从选土到成型的29道严苛工序。当看到明代永乐年间留存至今的“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金砖实物时,好似课本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每一道工序的细节中变得鲜活。

d077891c5ecf2db5a5799fa6c811d5a2_origin(1) 

踏入馆内,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在“开物”展厅,结合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以及多媒体展示,马老师介绍道:“金砖从阳澄湖畔细腻泥土,历经繁复工序逐步蜕变的过程。从选土的严苛标准,到练泥、制坯、阴干,每一步都是古代工匠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二十九道工序,两年成一砖,“精益求精”是代代坚守的信仰。

e901b773766e9e58e657eec4ab0ea798_origin(1) 

移步“成器”展厅,气氛愈发凝重。这里着重呈现了金砖烧制环节的艰辛与奥秘。当师生共同伸手触摸那一块块规整的金砖时,仿佛看到了熊熊窑火中,泥土脱胎换骨,成为质地坚硬、叩之有声的金砖。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片,让人不禁对古代窑工的精湛技艺与坚韧毅力肃然起敬。

5f16ab4c26cfac43ad14386d2d8c0a98_origin(1)ab80531b8650cf0ad34474a6c632af35_origin(1) 

最后呈现的是“致用”展厅,这是金砖荣耀的舞台。一组气势宏大的金砖砖阵,展现了明清皇家御用金砖的风采以及金砖的使用范围,马老师结合文献史料,向同学们讲解了御窑金砖从皇家到民间的功能转变,一块块金砖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成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bcc9b2f2e33ea2a8b8d2e97d55b71d7c_origin(1) 

参观完博物馆,同学们似与金砖共同历尽六百年光阴,聆听了一段属于金砖的故事。邹张歆同学分享道:“走进馆内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这里没有喧嚣的机器轰鸣,没有浮躁的现代节奏,有的只是泥土与窑火交织的历史回响,以及沉默的金砖中蕴藏的千年匠心。这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匠心,是跨越时代的坚守,是追求极致的执着,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敬畏与担当。”沈津禾同学也谈到自己的感悟:“当我用手掌摩挲着砖石粗粝的肌理,触摸到的不仅是过往的温度,更是文明传承的密钥。每一块沉默的砖石,都是文明长河里未曾褪色的注脚。”

御窑金砖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缩影。看似简单的泥坯塑形,需要力度与耐力的完美配合。金砖“历经水火、终成良材”的锻造过程,引导学生们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磨砺中成长,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以一颗铸造金砖“不退让”“不缺席”的匠心来衡量人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