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制度
第一章 总则
1.目的
规范文献资源采购流程,确保采购工作科学、合理、透明,满足用户需求,优化资源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优化资源利用效果,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的采购,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源(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特种文献(手稿、音像资料等);其他文献载体等。
3.基本原则
实用性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先采购符合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科研开展的学术资源;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采购策略。
系统性原则:确保重点学科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合理配置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中文与外文文献的比例;兼顾学校的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注重资源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
合法性原则:严格遵循《知识产权法》《政府采购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采购的电子资源具有合法授权,规避侵权风险;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争议解决机制。
经济性原则:合理控制成本,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透明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公示采购经费使用情况。
动态平衡原则:依据实际采购情况综合运用各原则,避免单一原则的过度倾斜。
第二章 采购流程
1.需求征集与审核
通过读者荐购、问卷调查、馆员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需求,由资源建设部对需求进行审核,形成年度采购计划。
2.资源评估
纸质资源:核查出版信息、出版内容、出版物意识形态导向、著者权威性、出版社信誉、出版社重点出版主题等。
电子资源:组织试用,评估内容的学术价值、时效性、准确性等以及平台功能、用户访问体验等。
高价资源(如数据库):需提交可行性报告,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用户覆盖率预测等。
3.预算分配
根据年度经费额度,按学科、资源类型等合理分配预算。
预留一定比例经费应对突发采购需求。
4.采购方式
招标采购:单次采购金额超过规定限额时,按学校物品采购流程规定执行公开招标。
捐赠接收:接受个人或社会捐赠,需签订捐赠协议并审核文献内容。
5.合同签订与验收
明确合同条款,包括资源内容、价格、服务期限、访问权限、售后服务等。
电子资源需约定数据更新频率、永久访问权、统计功能等细节。
验收时核对到货清单,电子资源需测试访问权限和功能完整性。
第三章 特殊资源采购
1.外文文献
优先采购国际权威出版社或核心学术机构出版的资源。
资源建设部核查外文文献的主题、内容、著者基本情况、出版社意识形态导向等。
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补充稀缺资源。
2.古籍与特藏文献
需经专家鉴定,确保版本价值和真实性。
采购后按专业标准进行编目、修复和保管。
3.开放获取(OA)资源
鼓励采购或整合开放获取资源,促进学术共享,但需审核内容质量和长期稳定性。
第四章 经费管理与监督
1.经费使用
专款专用,禁止挪用文献资源采购经费。
定期公开采购信息,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监督。
2.供应商管理
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行为(如虚报价格、拖延交货、所供资源不符合采购计划需求等)予以通报。
定期评估供应商服务质量。
第五章 附则
1.本细则由图书资料中心负责解释。
2.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生效;采购工作实施过程中如遇其他规定与本细则冲突的以本细则为准。
3.根据技术发展和政策变化,定期修订细则。
注意事项
1.电子资源采购需重点关注授权范围(如并发用户数、IP范围、下载限制等)。
2.采购流程中应保留完整的文档记录(如需求清单、招标文件、合同、验收报告等)。
3.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优化采购策略。
附录1:文献资源采购意识形态导向核查细则
文献资源采购过程中的的意识形态导向要求,需坚持 “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 的原则:
守底线:严守政治红线,杜绝危害国家利益的内容;
保安全:维护文化安全,抵御不良意识形态渗透;
促发展:在合规前提下支持学术创新和国际交流,避免因噎废食。
通过制度化管理、专业化审查和动态化调整,实现意识形态安全与知识服务效能的双重目标。
一、核心原则
1.政治正确性
确保文献内容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不传播错误政治观点、分裂国家言论或历史虚无主义。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抵制含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文化霸权的内容。
2.文化安全与价值观引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抵制低俗、暴力、迷信、宗教极端主义等不良内容。
3.学术性与导向性平衡
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导向的前提下,尊重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国际化学术交流需求。
对争议性内容需结合学术价值进行审慎评估,避免一刀切。
二、意识形态审核重点
1.内容审查范围
政治类文献:涉及党史、国史、领导人著作、政策解读等,需确保权威性和准确性。
宗教与民族类文献:避免含有煽动宗教冲突、民族歧视或曲解民族政策的内容。
历史类文献:警惕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或殖民主义的表述。
社会科学类文献:对西方理论著作需甄别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和主流价值观。
2.特殊资源类型
外文文献:重点审查涉及中国领土、主权、人权等议题的表述。
网络数据库与电子资源:需过滤平台附带的政治敏感信息或隐性价值观输出。
捐赠文献:严格审核捐赠来源和内容,防止境外势力通过捐赠渗透不良意识形态。
三、实施机制
1.多级审查机制
初审:采购负责馆员对文献内容进行初步筛查。
专家复审:成立意识形态审查小组(含法律、政治、文化领域专家)对争议内容进行专业评估。
终审:由党委或上级主管部门对高风险资源进行最终决策。
2.采购黑名单与白名单
建立禁止采购的出版社、作者或主题清单(如被国家明令查禁的出版物)。
优先选择权威机构推荐的正规出版物或数据库(如国家新闻出版署认证资源)。
3.合同约束与免责条款
与供应商签订协议时,明确要求其提供的资源需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否则保留追责权利。
电子资源合同中需约定内容审核义务及违规下架机制。
四、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泛化
区分学术探讨与意识形态攻击,对持不同观点的学术著作不宜简单否定,需结合学术价值综合判断。例如:西方哲学、经济学理论可采购,但需通过导读、书评等方式引导读者批判性阅读。
2.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政策要求,定期更新审查标准和重点关注领域。例如:涉及香港、台湾、新疆、西藏等议题的文献需严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
3.用户教育与引导
对已采购的争议性文献,可通过设立“内部参考阅览区”、附加导读说明等方式管理使用范围。
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用户的信息鉴别能力。
五、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出版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