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
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本要求
1.挖掘、激活、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人文艺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三大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四、重点任务
1.创新教学设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专业评估的重要观测点,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各类教学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安排。
2.提升教学能力。组织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每位老师对加强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4.建设示范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示范课建设,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以教研室为单位,讨论梳理每门课程课程思政要素,每学期每教研室推荐1-2名教师完成1-2个典型教学案例,学校进行评比表彰。
5.开发特色课程。结合苏幼特色,发挥学校学前专业优势,采取名家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打造一批学前专业“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开发一批在线开放课程。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育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增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团队示范作用。
7.完善课程评价。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8.总结典型案例。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由党委牵头负责,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团委、基础部、思政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系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2.强化工作考核。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3.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上的相应比率增加,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教务处
2020.9.3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