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新语 | 李静:达师之教——我的教育之思
各位老师:什么是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每一次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要给学生传递什么?我想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一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像考研一样研究教材,在教材上做了很多标注,我边做标记边想用什么案例来佐证、有没有合适的到图片、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小视频?然后开始做PPT,一节课内容,可以做出几十页PPT。那么多内容,怎么讲完呢?只能是我讲学生听,让学生讨论多了,讲得多了,我就没时间讲了,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个时候在和学生抢时间。效果怎么样呢?这样大概有两个多星期,我找学生谈话,学生说,老师你讲的例子很有趣,我们想记下来,可是PPT很快就翻过去了,还有一些内容我们翻书都找不到,上课的时候必须赶紧写,要不然根本记不下来。
我的回应是:记不下来没有关系,我把PPT都发给你们,你们上课的时候听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时候我还没有真的感觉到有什么问题,我甚至被自己备课的热情感动到。
给了PPT后的结果是:之前上课的时候学生还会拿笔记一下,现在笔都不用拿了,反正课后老师会发PPT,效果可想而知。
这次我意识到了问题,我开始反思,开始去向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也和一起来的新老师一起听课、一起讨论,慢慢地我开始对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开始重新研究教材,梳理重难点;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需要学习什么?哪个地方一看就懂,哪些地方理解有困难,哪个地方看似懂了,其实并不然?然后我再去调整教学内容,逐渐做到在课堂中重难点突出,也能给与学生更多的讨论、分享的时间,这些改变效果是很明显的。
后来,我参加教学公开课、微课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在我看来,教师要有一种造型能力。这个“造型”,是要明白课堂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此有非常清晰的、精妙的教学设计。在结构上,要有精妙的设计;在课堂进程上,要有细致的布局。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是这样的。
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学生的三周教育实习改为校内实习。我们开始思考,如果这段时间学生在幼儿园,他需要在幼儿园做什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的大纲,我们进行反向设计,制定了三周教育实习方案。这种集中一段时间、以任务为中心,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系统的实习,我们收到了很多学生积极的反馈。除了掌握的知识技能、可见的实习成果外,最让我触动的由此带来的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以我带的《幼儿园游戏》为例,其中有一个作业是玩教具制作。我和幼儿园联系,采访了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现在需要制作什么游戏材料,有什么需求,然后我们制定了任务单,这个任务单是开放性的,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当告诉学生制作的玩教具最终会送到幼儿园,我们会请幼儿园老师拍下小朋友操作玩教具的视频,让老师和孩子们对我们的玩教具进行反馈时,学生们显然被这个想法点燃了。有的学生设计好了玩教具,先做一个小的样品,拍给我看,说:“老师你觉得这个样子小朋友会不会喜欢?”有的学生说:“老师,表演区我们打算给他们做一套白雪公主的衣服。”,我说:“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学生说:“我们挑选了很多材料,最终打算用塑料袋做。”我和吃惊,那能结实吗?别穿一次就不能穿了。学生们自信地说:“老师,你放心吧,应该不会,我们找的那个塑料袋很结实,做好了给你看就知道啦。”学生企业微信发来说,老师,你看,白雪公主的衣服做好了,我们周末两个人一起,花了三个小时完成,特别期待看到孩子们穿上的样子。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打动,被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的爱心与责任心打动。因为我看到了,在学生眼中,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他们更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去看:我做的这个玩教具他们喜欢吗?合适吗?他们愿意玩吗?
而这恰恰也告诉了我,教育是什么?教育不仅仅是绚丽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往往会弱化人的精神力量与潜能。而事实上,教师教育可能最为重要的即是涵养师范生的精神境界,这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与思想的解放。所以,教育是是什么?我得到了答案,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
而此时我也更加理解师德中强调的: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这,是我最大的感悟,更是我们一系学前教研室传承的育人精神,我们希望用行动去诠释教育的真谛,用行动去带领学生的成长!请让我们一起同铸两代师魂,共树两代师表!